编辑:网络 来源:桂平大藤峡旅游度假区 时间:2022-08-12 浏览次数:131
“罗山抪箕大樟笪,
三布竹蓝小工艺。
新其竹椅不算奇,
江口食竹靠手艺。”
从古至今,竹子象征高风亮节的品格,竹编作为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统手艺之一,承载了祖祖辈辈心手相传的智慧。勤劳的人们就用竹子巧妙地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以及工艺品,用双手打磨竹编之美。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让江口成为竹芒种植的最适宜的地区,造就了江口竹芒编产业的兴盛发达。江口镇作为广西出口竹制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竹芒编工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曾几何时,竹编制品还融合在老一辈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家家使用。奶奶带去市场买菜的竹篮,放在抽屉的针线盒,日光下晒谷物的竹匾,闲坐的小竹椅……而今,它们的踪影难以寻觅,现代人也对它越来越陌生。
偶然的机会来到江口,在老街闲逛中,无意发现这些老手艺,竹材料制成的刷把、背篓、簸箕、扁担经久耐用……让人不禁感叹:这些老手艺物品曾是多少人家常用的工具,挑起了多少家庭的生活?
竹编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其的繁琐。灵巧的双手通过指尖一绕一拉,交相缠绕。通过指尖上的技艺,片竹成丝,编竹成器。常年制作竹器的师傅手上都会有一层厚厚的老茧,这是时间和技术的沉淀。
手工艺注定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偏偏现代人的观念里等不起的旧物,耗不起的时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铁器、陶瓷、塑料等许多竹器的替代品先后出现,逐渐取代竹制品的位置。手艺活的辛苦,让很多年轻人避之不及,宁愿外出务工,鲜有人会愿意投身于此,耕耘一生,如今江口会手编竹器的人大部分是一些中老年人。社会的变迁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失,又使一些东西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竹编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市场缩水的发展困境。
人们为什么喜欢手工编织的竹器,我想是因为:竹子是自然之物,自然是灵动而又有“生命”的。编是劳作之果,编织的付出。所以竹编是灵动的,附有自然气息,夹杂着智慧结晶的自然缩影,而不是一个单纯用来装载的器具。
每一件精美的竹制品,都凝聚手艺人的敬重和珍视。在欣赏这些精美的竹制品同时,更应该静下心来细细聆听与品悟他们的手艺之路,“了解了竹的个性,再了解了跟你一起工作的人的个性,你才是一个好的匠领”。句句于心,不仅仅是手艺,更是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