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网络 来源:桂平大藤峡旅游度假区 时间:2023-09-25 浏览次数:82
桂平非遗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婚礼?
新娘身穿色彩鲜明的民族服装,以扇遮面,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同样身穿民族服装,派出迎亲队伍,一边奏响八音一边前去接亲。在敲锣打鼓、唢呐齐奏中,一对新人喜结连理,一场充满瑶乡风情的民族婚礼完成。
在瑶族婚礼中,瑶族八音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热闹喜庆的乐声在婚礼现场奏响,现场欢快的气氛一下子就被带了起来,喜庆感十足。所以在结婚、新居进宅、寿诞等喜事,或在春节元宵节表演,人们常常会邀请瑶族八音队演出,为节日增添喜庆热闹气氛。
瑶族是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早在始祖生活的千家峒就有了婚嫁自由、男女平等的好习俗。瑶族婚礼八音始于那个时候,也是萌芽于那个时候,后来口口相传,一直流传到现在。每逢村里有嫁娶、迁居等喜事,大家都会请八音队前往助兴,因此瑶族八音成为了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瑶族八音,是瑶族民间曲艺形式,自称“哵惞”,人们称之“瑶族八音”,以唢呐、长号、皮鼓、小钹、中钹、小锣、沙锣、牛角等吹打器乐组成,是婚礼、乔迁、盘王节的主要器乐演奏形式;由5人组成,使用民间乐器唢呐二把、一个锣、一个鼓、一个钹,主要用在瑶族婚礼上,总共有20多首曲,如《满堂红》《过山鹰》《安慰》《慢贺杯》等。由挂红开始,到接客、茶曲,最后到拜堂曲、送客曲完成,是目前比较完整的“八音”。
桂平瑶族婚礼八音,是桂平紫荆镇木山村瑶族特有的传统民间音乐。2007年,桂平紫荆瑶族婚礼八音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婚礼八音现仅存于桂平市紫荆镇,萌芽于始祖生活的千家峒,是村民们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办喜事的主人家要请八音,要提前发请帖邀请八音队,其领队再去组织吹奏人员前往。八音队在开始吹奏时要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主人给八音队奉上一个红包,八音队为首的师傅又回赠一个象征性的红包,讲上几句祝颂的话,然后才开始吹奏。
办喜事的人家,一般在厅堂靠门左角放置一张八仙桌,八个八音队成员分坐四边,视喜事进行的程序而吹奏各种不同的曲调。瑶族同胞重礼仪,特别是在办婚礼时,每进行一个礼仪程序,就吹一种曲调,按顺序为:起(开)台、接(迎)客、请(敬)茶、洗脚、出茶、请坐(入席)、敬酒、收碗、出拜、收拜、送客、洗台等,办婚礼时有贴对联的加一曲“贴对联调”,视程序多少灵活吹奏,有些省略的程序就不吹奏。新居进宅的,要沿着新居四周吹奏一圈才回到厅堂吹奏。接亲路上举行“串亲”仪式时,唢呐手要按规定顺序绕着送亲的人吹奏迎客调,接亲方还要应答送亲方人的提问,直至答对、答完,送亲方才肯起走,这时八音队才算完成吹奏的“任务”。
八音队在每次喜庆活动吹奏结束时,主人会将两条一指宽、六七寸长的红布条送给八音队让它分别系在两支唢呐上。唢呐上系的红布条多少,就是八音队当年出行次数的记录(每年清理一次)。有时遇到人手不足,八音队便简化从事,只吹一支唢呐,或只敲一对钹,或将一只钹放在桌子上(用一个布圈承托其突出握柄),把锣挂在桌旁,由一个人操作,左手打钹、右手打锣。
动人的曲乐
虽然吟唱千年
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悠扬婉转、动听传神的瑶族八音
不仅是雅俗共赏的民间“交响乐”
也是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
上一篇:上一篇:【网络中国节·端午】大湾镇:龙舟大赛即将开赛,选手认真投入训练
下一篇:下一篇:遇见桂平非遗|桂平戏剧活化石“杖头木偶戏”,看指掌之间的百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