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遇见桂平非遗|桂平戏剧活化石“杖头木偶戏”,看指掌之间的百态人生

 编辑:网络  来源:桂平大藤峡旅游度假区  时间:2023-09-26   浏览次数:81

桂平非遗

杖 | 头 | 木 | 偶 | 戏



捋须、拂袖、踱步

每个动作都栩栩如生

眨眼、嗔视、微笑

每个表情都神韵盎然

三尺戏台掌中戏,十指交织悲与欢

木偶是没有生命的


它既是道具,又是角色

但在演员的巧妙操纵下便可以“活”起来


 

假偶述真情,今朝传古事

杖头木偶戏是时代的产物

在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

一个简略的戏台,两位表演者

就可以操纵着各种角色的木偶

演绎世间百态,讲述传奇故事




 

 

 

杖头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起源清朝同治年间,由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将其传入桂平市,并发展六代。木偶艺人,有李派和温派之分,曾覆盖全市各乡镇,演出场地多设于各乡镇文化站。

桂平杖头木偶戏(民间称为“下弄上”、“傀儡子”、“爆肚戏”)是桂平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社会生活中,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人文崇尚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当地浓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戏剧艺术。2007年,桂平杖头木偶戏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由于它所具有的农耕性、地方性、艺术性和大众性的特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广西东南部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桂平杖头木偶戏演出剧目大多是人们喜爱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飞传》等。

 

 


 


 
  “北方有皮影,南方有木偶”。桂平杖头木偶戏,看似简单的戏棚、简单的打击乐、简单的演唱,凝聚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被相关人员誉为桂平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一个戏台,两位表演者,各种角色的木偶,在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展现艺术的魅力。杖头木偶是靠中间主木杆定位支撑木偶人头像,由两侧悬杆扭动木偶人进行表演,通过木偶艺人双手灵活地操纵,使木偶人呈现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的表演形态。命杆亦称“主杆”,上端与木偶头相连接;手杆也叫做“手机”、“侧杆”、“手挑子”,与木偶的双手相连。


 
  每一个杖头木偶代表着一个角色,他们的服装造型十分艳丽,五官、表情十分细腻。杖头木偶戏用的是土调、山歌或一些采茶调演唱,伴奏乐器有鼓、钹、锣、唢呐等,激昂的鼓点热闹非凡,戏台木偶随着独特的方言曲调,演绎的是人生百态,道不完世间悲喜。
 

 
  每一个杖头木偶重达三、四斤。艺人通过在木偶身躯及肢体关键部位安装操纵杆,暗藏玄机。杖头木偶的神情可以通过操作来体现,眼睛可以一眨一眨,嘴巴可以一唱一和,头部可以左右摆动。精准的动作才能让木偶传神,到位的表情才能赋予小小的木偶生命的温度。本没有生命的木偶,在表演者的操控下,能表达喜怒哀乐,演绎人间悲欢,深受人们喜爱。
 

 
  桂平杖头木偶戏开始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庙会活动,后经木偶艺人们不断创新和完善,吸收了当地各类戏种的表演方式及演唱艺术,逐步发展成为有自己的演出程式、表演套路、演出剧目、唱腔曲调、鼓乐鼓谱、语言结构,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戏剧品种,常常出现在当地的民间节日、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活动中,成了当地人民茶余饭后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

 
 





杖头木偶神态妙

咿呀唱和逗人乐

即使缺少声光交织的幻彩舞台

桂平的杖头木偶戏

依然以拙朴、纯粹的表演形式

演绎着生动的故事

简单的戏棚,简单的打击乐

却从这份“简单”之中

感受到桂平深厚、朴实的人文文化

杖头木偶戏——桂平戏剧的“活化石” 

在木偶的“举手投足”中

感觉时代的一呼一吸

体验非遗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