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受桂平非遗 | 石龙壮族春牛舞,传承百年艺术文化!

 编辑:网络  来源:桂平大藤峡旅游度假区  时间:2023-10-08   浏览次数:117

小编在线提问

对于桂平的非遗文化

你了解多少呢?

春牛舞、杖头木偶戏、蝴蝶舞……

这些传统舞蹈与戏剧

包含着桂平的乡土文化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往下滑

带你进入春牛舞的精彩世界

 


桂平非遗


春日春风动
春江春水流
春人钦春酒
春官舞春牛



 

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春官舞春牛。


  这首流行于岭南的民谣唱的就是立春舞春牛的盛况。在过去,每年的立春日,广东许多县就会上演传统的舞春牛、鞭春牛习俗。旧时由官方主办,主要是春耕春播仪式,这个时候就一定会舞春牛。县衙举办这个活动,寓意是春耕即将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民俗活动演化为春牛舞,每当丰收年景,村民们便与牛共舞,与牛同乐期望开春又有好收成。
 


 

每当“立春”到来之际,石龙镇壮族同胞们便兴高采烈地敲起锣鼓、舞起“春牛”, 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

如今,石龙镇的壮族春牛舞第三代传承人黄桂森已有八十多岁,但是表演起春牛舞来依旧精神饱满,歌声嘹亮。黄桂森每年都积极带领本村文艺队参加当地的重大传统节庆活动,特别是在春节以及春耕时节的“三月三”,文艺队都会到各村屯进行表演。
 




历史溯源

 

中国人借牛力开垦耕种的历史由来已久,所以中国人素来具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

独特的壮族民间文化被原汁原味保存至今,作为牛崇拜文化和稻作文化遗存的壮族春牛舞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流传于壮族民间的舞蹈和祭祀民俗活动。

在壮语中,壮族春牛舞被称为“龙崖外”,意为“舞动牛头的舞蹈”,由于该舞多在春节和春耕时节祭祀活动中进行,故又被称为春牛舞,因跳舞时带头舞者带牛头面具为舞,俗称“牛头舞”。



 

壮族春牛舞活动一般从春节正月初七到三月三结束,主要分为祭牛神、迎牛神、送牛神三个阶段,每年正月初七上午,壮族村民在寨老的带领下,到牛王潭去祭拜牛王。祭祀开始时,主祭人点香向牛神行三拜礼,摆上清茶果品等供品,念祭词,酬谢牛神造福于人,祭完牛神后,敲锣打鼓迎牛神回村寨,把牛神请回村上,在固定场地开展活动。表演开始时,在鼓乐、唢呐声中,舞牛头者手执牛头罩于头顶,身披牛衣,翩翩起舞。送牛神在三月初三下午进行,全村人向牛神三拜礼后,寨老带领村民又一路鼓乐、歌谣将牛神送往水洞,摆上香案,供上贡品,演唱祭词,祈求牛王保佑全村平安,全村仪式即告完毕。

壮族春牛舞表演,反映了壮族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心理、信仰追求和审美观念,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介绍概括

 

春牛舞的主要道具有“春牛”、“犁”,一般由三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一人扮演农夫,生动表现农事活动的场面,演员随着锣鼓、音乐的节奏以“圆场步”、“碎步”和“十字步”入场。



 

舞牛者钻入布制的牛身内,一人作牛头,一人拱背作牛尾;每人的脚上穿着绘好的牛脚套鞋。农夫则身穿壮族服装,头包手帕,肩背木犁,腰系鱼篓。舞蹈基本套路为三段,分别是出场式、耕作式、造型结尾式。表演时,农夫跟在“春牛”后面,做犁田动作。犁田时,牛听从农夫的唱吟前行,时快时慢辛勤耕作,牛头作左右上下摆动,以摇头摆尾之动作作回应。农夫一边吟唱一边犁田,时而以舞蹈动作表现碰上鱼虾而捞鱼虾,时而作帮“春牛”泼水擦背降温的舞蹈,把农夫勤劳善良、耕牛乐为主人的农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脚春牛,形若舞狮

生动活泼,活灵活现

不负春光,不忘传承

耕耘下一年的希望

舞动的春牛,是春天最美的赞歌